习得性懒惰 Learned Laziness
这要从1972年的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说起。
研究人员找来了27只鸽子,先让他们自由进食,体重保持在75%的范围内。然后随机分为三组,在一个标准的单键操作条件控制室中接受训练。
- 第一组饥饿的鸽子需要学会跳上踏板获取食物。
- 第二组“福利状态”组被给予的食物呈现的数量和模式与踏板组相同,但食物输送与受试者的行为无关。
- 第三组不会得到食物。
随后,所有鸽子均参与自行塑造(autoshaping)任务,学习啄击一个发光的按键以获取食物。
- 懂得控制踏板获取食物的第一组最快完成任务,
- 其次是对照组,
- 福利状态”组耗时最久。
在自行塑造任务中,鸽子啄击按键的行为不再是自发的工具性反应。
待到三组都完成任务后,进入下一个流程,训练被试克制啄击反应。
踏板组又一次率先完成训练,
- 接着是对照组,
- 无助组(该文作者亦称为“习得性懒惰”组)学得最慢。
这就是“习得性懒惰(Learned Laziness)”实验,接受训练以获得食物做出反应的踏板组比对照组获得关键啄食反应的速度更快。这表明懒惰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勤奋”也是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