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观效应:太空激发的敬畏之心
想一想你曾经体验到敬畏之情的情景:
- 也许你在凝视一个巨大的山脉;
- 或者看着婴儿深邃的的眼睛;
- 或者看着划破天空的闪电;
- 也许你会感到谦卑,感到震撼;
- 也许你被浩瀚的宇宙以及你自己渺小所打动。
心理学家认为,敬畏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形式:当您处在这些情景中时,感觉自己和自然的边界消融了,自己和更伟大的一些东西融合在一起。
艺术和人文学科有着大量的敬畏之情的作品。心理学家探索了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
研究人员Jonathan Haidt和Dacher Keltner于2003年发表了和敬畏的社会/情感功能有关的里程碑式的研究。他们发现,敬畏似乎增加了人们乐于帮助他人的感受。
他们在《认知与情感》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写道:“敬畏是情绪研究者和普通社会大众的兴趣......令人敬畏的事件可能是让个人发生最快速和最强大改变与成长的一种方法。”
2016年发表在《意识心理学》的一篇研究报告构建了探索这种心理学的“总观效应”。总观效应(the overview effect)深刻的反应在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地球时的体验之中。心理学家Frank White于1987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并出版了一本同名书籍。他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宇航员经历了“真正的变革性的体验,包括惊奇和敬畏感,与自然合为一体,超越性以及人类的共性。”
自从第一批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宇航员们记录了大量的总观效应情况,但是研究人员很少关注并严格验证这些总观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一灵感来自于White的著作,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员David Yaden是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这篇论文着手研究该效应的两个问题:首先,它是什么?其次,是否有方法在其他情况下使用其情绪的力量?
除了调查已有的自我超越体验研究之外,Yaden及其同事分析了宇航员的体验情况——就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员凯瑟琳第一次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时的体验:
“很难解释这种神奇而又魔幻体验是怎样的。首先,地球本身有着惊人的美丽和多样性,它滚动着越过你的视野,呈现出一种柔滑的、庄严的步伐……我很高兴宣告:任何人、任何事先的学习训练都能够激发这种敬畏和奇妙的启示。”
关于这些,可以从德国宇航员 Sigmund Jahn的话语中体验到:
“在我进入太空之前,我已经意识到我们的星球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但是只有当我从外太空看到它的时候,在所有难以形容的美丽和脆弱之中,我才意识到人类最迫切的任务是要为后代珍惜和保存它。”
Yaden解释说,他们的描述都含有敬畏的两种主要成分:首先是知觉的广阔,也就是面对着巨大而惊人的自然界量级之物,“就像是看到了大峡谷”。其次是观念的广阔,“这就像是一个心智爆发的想法,”
过去的研究表明,敬畏的体验就像宇航员们描述的一样,具有心理效益,尤其与利他主义有关。Yaden和他的同事在论文中总结了敬畏和利他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敬畏“使人们认识到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不耐烦”——这种社会连通的效应,可能会赋予我们进化的优势,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
Yaden说,“进化和群体也能够诱导更多的敬畏体验,并变得更具凝聚力.....因此,更好的合作导致了更高的效率,这比那些缺乏敬畏的其他团队更有效。”
虽然这些研究给予敬畏一个令人信服的好理由,但研究它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数据依赖于主观的自陈报告的标准。过去的一些研究补充了参与者面部分析的描述,但这都不是很精确。(敬畏的脸,一般来说,会扬气中间的眉毛;睁大眼睛;一个开放的、略微掉下的下巴;明显的吸气;头部略向前探出。)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敬畏的心理,论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Andrew Newberg和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诸如冥想和祈祷带来的自我超越体验的生理基础。他的研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SPCT影像和fMRIs技术。
研究表明,敬畏可以被自主神经系统“感受”到,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着我们的冲动与平静(战斗或逃跑)机制。
“正常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一侧开启,另一个关闭......但是,有证据表明,在诸如冥想和祈祷这种非常强烈的精神体验和实践之中,自主神经系统的两侧在同一时间开启。我认为敬畏感是两者的结合。”
他指出,(有助于我们的自我空间知觉并在物理世界中指导我们的大脑的)顶叶似乎在敬畏的体验中关闭了。“顶叶区域活动的减少与自我意识的丧失有关,而且丧失了自我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间的界限,最终是一种合一性和连通感。”他说。
目前,Yaden研究了培养连通性感情的方式:例如,他们正在考察通过虚拟现实或天文馆的技术,能够让公民体验到的总观效应的项目,以及SpaceX和维珍银河公司。
“整个太空旅游业……本质上是在销售总观效应,“Yaden说,“你不是在那里研究科学,而是在体验。”
同样,地球上也有很多能够引发敬畏之心的情景。